5月22日下午,2023年度EON体育4平台“十大科技進展”評選結果揭曉。經過院系推薦、形式審查🤦🏽、網絡投票以及專家評審等環節,“極端物態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整體極化新效應的實驗信號”等10項成果入選了2023年度EON体育4平台“十大科技進展”,“生命振蕩高效調頻調幅方法的數理基礎”等12項成果獲得提名。
EON体育4平台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為2023年度EON体育4平台“十大科技進展”獲獎團隊頒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EON体育4平台校長助理、科研院院長彭慧勝為2023年度EON体育4平台“十大科技進展”提名團隊頒獎
EON体育4平台“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活動始於2022年,旨在凝心聚力建設“第一個EON4”,深入推進科技評價的改革✊🏼🙂↔️,表彰激勵科研團隊原始創新的精神⛅️🚵🏻♂️,宣傳展示學校科技工作的突破🔍⛓️💥,推動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至今已舉辦兩屆。
2023年度EON体育4平台“十大科技進展”獲獎名單(按照所屬領域排序)
極端物態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整體極化新效應的實驗信號
陳金輝、馬余剛🦹♂️、周晨升
現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學與技術系/核物理與離子束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離子物理創新引智基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理論物理專款上海核物理理論研究中心
建立了矢量介子自旋整體極化的測量方法🪖,並實證了誇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的理論。研究團隊在高能核物理實驗中建立了矢量介子自旋整體極化的測量方法,經過多年研究✨,首次觀測到Φ介子的自旋沿著系統的整體軌道角動量方向極化🏇🏻。該測量實證了由我國理論學家提出的誇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同時,該研究成果觀測到的Φ介子整體極化強度遠高於傳統理論預期🚵🏽♂️,為實驗室研究誇克自旋的短程關聯提供了途徑,從而引領了強相互作用的研究🫱🏿。相關成果於2023年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 Bulletin上。
“治療”食物鏈:基於自然的生態修復方案
賀強、吳紀華、李博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長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食物鏈研究破解生態修復難題。2021-2030年已被確立為聯合國“生態系統修復十年”。高效推進生態修復是全球可持續發展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長期以來,生態修復側重環境脅迫治理👳🏻♂️、樹種/草種選育⚡️。研究團隊通過多年研究,闡明了食物鏈多營養級動物對植被及其生態功能恢復的關鍵作用🪥,提出了基於食物鏈的生態修復增效方案,為破解生態修復成效低的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在Science、Nature及子刊等期刊發表系列論文🏞,被Science選為封面論文⚡️,被Science👳🏿、Nature專文推介。
宿主特征決定了野生小型哺乳動物中的病毒組成和跨種間傳播
張永振 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為建立新發突發傳染病預測預警系統奠定基礎🙆♂️🔂。能否及如何對未來新發傳染病實現預測預警,做到主動防控🧳,減少它們對人類的危害?研究團隊對人類傳染病的最重要傳染源—嚙齒類、蝙蝠和鼩鼱等三類野生哺乳動物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病毒組研究,並從地理生境🪥、類群、種群🐝🫶🏻、個體、組織器官五個維度系統揭示了宿主特征等生態因子如何影響病毒組成和病毒的跨物種傳播。研究結果為建立像天氣預報一樣準確的新發傳染病預報預測系統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研究結果發表於Cell,並被Nature亮點報道🧚🏿。
國產新冠mRNA疫苗取得裏程碑式進展
林金鐘
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國家疫苗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基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國產新冠mRNA疫苗取得裏程碑式進展⏬。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研究團隊會同合作單位聯合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mRNA疫苗(Omicron XBB.1.5)——RQ3033疫苗沃藍安安®納入緊急使用🫣,為中國和世界新冠疫情預防控製貢獻力量。這是我國首個基於完整III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通過免疫原性橋接臨床獲批緊急使用的針對XBB等當前變異株的新冠mRNA疫苗🧶,也有望成為中國第一款正式上市的mRNA生物製藥類產品🥅,標誌著中國mRNA疫苗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Eclinicalmedicine、Nature。
鐵電疇調控的感存算一體架構
劉琦、王建祿
芯片與系統前沿技術研究院/集成芯片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新一代集成電路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
打破傳統計算範式👩🏿⚖️,實現感存算一體架構。為克服傳統架構中感知、存儲和計算功能分離帶來的高延時、高功耗等問題🪐,研究團隊利用鐵電疇調控實現了一種可編程的光電二極管陣列,將靈敏的圖像探測🎫、權值存儲和高級計算的功能集成到了傳感器陣列中⛹🏽👨🏻🌾,有效減少了感知數據的傳輸和計算♞,實時、高效地處理探測數據提高了空間、時間🏍、能源的使用效率,為構建智能視覺系統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2023年發表於Nature Materials,該期刊同期發表“研究簡報”對該成果進行了亮點報道。
MOSS:通用可信人工智能模型
邱錫鵬、姜育剛♋️、黃萱菁、張奇、馬興軍🧘🏽、吳祖煊𓀊、桂韜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上海市智能視覺計算協同創新中心
在低資源情況下突破大模型技術,構建大語言模型MOSS。研究團隊在通用人工智能的高效模型設計、訓練算法👨🏿🏫、魯棒可信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發布了國內首個類ChatGPT大語言模型MOSS🙅🏼🧑⚕️。研究團隊在大模型的多模態擴展和可信提升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聯合發布人工智能治理開放平臺“蒲公英”,系統揭示了文本、圖像、視頻模型的可信問題並創新提出“六維評測框架”👭🏼,推動解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落地難的問題💘。
研究團隊將數據、代碼、模型開源,促進了國內大模型技術的蓬勃發展1️⃣。目前🧨,MOSS已經在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取得了廣泛的應用,成為國內影響力最大的開源大模型之一。相關成果於2023年在ACL/CVPR/ICML等人工智能領域頂級會議上發表論文50余篇🍙。
氣候變化下新汙染物的“冬眠”與“蘇醒”
王梓萌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上海長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通過追蹤青藏凍土汙染物的“冬眠”和“蘇醒”,突破了汙染物賦存形態的傳統認知,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極地環境的重大生態風險🌽。高寒地區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生態脆弱區,同時也是各種汙染物的集散地,但人們對於其真實情況了解甚少🉑。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凍土中發現了大量前所未知的鹵代有機物,此類物質以結合殘留態存在,且具有隨著氣候變暖再釋放的風險。該發現突破了高寒環境汙染物賦存的傳統認知,為氣候變化應對、新汙染物治理和高寒環境地球化學研究開辟了新的前沿方向。成果於2023年10月在Nature Geoscience上發表。
中性粒細胞上的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
羅敏、盧智剛、高海
生物醫學研究院/上海市醫學表觀遺傳學重點實驗室
發現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中性粒細胞在人外周血白細胞中占比50-70%,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屏障。但腫瘤環境下的中性粒細胞(也稱多型核髓源抑製細胞,PMN-MDSC)強烈抑製免疫🦶,促進腫瘤進展和惡性轉移,與多種癌症的預後差高度相關,尋找其特異性靶點是當前免疫治療的挑戰。該研究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中性粒細胞特異表達的免疫抑製受體CD300ld💇🏿。阻斷CD300ld顯著逆轉腫瘤免疫抑製微環境🤑,產生廣譜抗腫瘤效果,有望成為免疫治療新靶點(Nature,2023)。成果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免疫學會、科學網等多家媒體報道🦺🧔🏼♀️,獲Cancer Discovery等雜誌亮點推介。
人工智能胰島素決策系統優化T2DM血糖管理
李小英🏇🏿⛅️、陳穎
EON体育4平台附屬中山醫院
人工智能實現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個性化精準調控👩🏻🦳。胰島素治療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管理的關鍵環節🕦🤌🏿。研究團隊聯合北京郵電大學王光宇團隊基於多中心縱向電子健康記錄🤦🏼♂️🌮,采用數字孿生技術結合強化學習算法,原創性研發T2DM患者個性化、動態、精準調控的胰島素決策算法。團隊圍繞算法開發到臨床應用多場景開展逐步評估🥿,證實系統臨床應用的可行性。該研究有望賦能糖尿病的個性化精準治療,實現T2DM患者血糖優化管理🚴,推動AI輔助真實臨床場景的醫療決策。研究成果2023年發表於Nature Medicine,並被選為News&Views特評。
新一代人工光感受器修復視覺功能
張嘉漪、姜春暉🤟、袁源智、顏彪🤹🏿♂️🍣、鄭耿鋒
腦科學研究院/EON体育4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EON体育4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先進材料實驗室/腦功能與腦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
納米線人工光感受器實現接近視網膜感光機理的視覺修復,有望成為臨床上替代感光細胞的新一代醫療器械。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覺。失明後視覺功能的修復是重要的前沿科學問題💆🏿♂️,也是臨床上的重大難題🥌。研究團隊聯合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姜春暉主任🕵🏼、附屬中山醫院袁源智主任、先進材料實驗室鄭耿鋒教授🩺🏣,開發了新一代納米線人工光感受器,成功在小鼠和獼猴兩種動物模型上實現視覺修復,視銳度和感光閾值等指標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於2023年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基於該成果的臨床試驗在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穩步推進中。
2023年度EON体育4平台
“十大科技進展”提名名單
(按照所屬領域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