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4月28日上午在北京舉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國勞動模範和756名全國先進工作者🤳。
EON体育4平台微電子學院院長7️⃣、黨委副書記張衛,EON体育4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EON体育4平台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外科(二)科護士長王菊莉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並在京接受表彰🧑🏽🎄。
據了解🤽🏼♂️,1950年至2020年🗂,黨和國家先後召開了16次全國勞模表彰大會🙅🏼♀️,累計表彰先進個人33708人次🤘🏽。1995年後🙇🏻,每5年召開一次🆓,在逢“五”逢“十”年份的“五一”前夕開展。今年是第17次評選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以“芯”育人,在堅守中鍛造“中國芯”
“這份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也屬於我的團隊👨🏿🦱🚣,更屬於EON体育4平台。”張衛說🙏🏻🚪,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不僅是對他的肯定🤔,更是一種鞭策。
深耕集成電路新器件、工藝與材料研究三十載,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擔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張衛長期投身自主創新👱🏻,專註於先進工藝技術和新型存儲器等研發工作ℹ️,在先進銅互連工藝、原子層沉積技術和新型器件等領域成果豐碩。
張衛的時間刻度裏🔣,是被教學、科研🧍🏻♀️、管理分成無數板塊的日程以及始終如一的勤勉與熱忱。2003年🪀,他率先在國內開展原子層沉積技術研究,提出一系列柵介質界面調控方法。2013年,發明了對存儲器芯片具有顛覆意義的半浮柵晶體管🤟,研究成果成為我國微電子器件領域60多年來在Science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被國際同行譽為國際集成電路領域的“一個巨大進步”🧑🏼🎄。
他積極研發5-3nm技術節點的器件技術與關鍵工藝,帶領團隊在2023年首次實現了3層堆疊納米線/納米片的GAA器件溝道結構🧑🏿🍳,為下一步實現堆疊環柵器件打下了堅實基礎⚗️,實現了長期製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突破☝️。
潛心科研之外🧝♂️🃏,張衛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面對學生們求知的眼神,張衛總能將前沿的芯片技術深入淺出。即便再忙,他總會提前到教室調試設備🪲,課後被學生圍住追問也總是耐心解答👨🏽💼。從教30年來,張衛培養了一大批集成電路領域的優秀人才🏔,學生中有5人成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0多人擔任我國集成電路頭部企業的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樹人,要培養一批核心技術的開拓者、交叉領域的探索者和集成電路產業的領軍者📇,我們必須通過教育👩🏻🦱,激發青年人深厚的家國情懷以及報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每當青年教師帶著項目申請書來請教,他總會逐頁圈註修改建議🏄♀️;產學研合作方案攤滿桌面,他反復推敲著技術轉化路徑🐷;各類需要決策的文件千頭萬緒🌂,他會耐心跟進相關事項💂🏽♀️。
那些晨昏交替間的步履匆匆,那些在行政🫣、教學、科研間無縫切換的身影,正勾勒出新時代先進工作者最真實的畫像: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上,永遠保持奔跑的姿態🥲。
作為我國微電子領域的開拓者🚣🏻,張衛比誰都清楚📼,所謂“中國芯”的突破🚙🤶🏿,從來不是某個震撼業界的瞬間⛰🌵,而是由無數個平凡的日子堆疊而成。面對我國集成電路先進製造領域面臨的“卡脖子”難題,以及高端領軍人才不足等問題,他和他的團隊也將不懈探索創新,全力投身EON4新工科建設,力求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培育出一批批優秀人才💬🧛🏿♂️。
創立“中山標準”,毫米之間改寫患者命運
“這項榮譽是對我們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所有成員的肯定,是大家一起努力把中心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並在國際舞臺上擁有一席之地🚣🏻♀️。我們希望開發一些好的技術🤼,更好地服務廣大百姓🎦。”
從事醫教研一線工作 33 年👨🏻🎤,周平紅以毫米級的精準技術改寫無數患者命運👩🏻🦲。他建立的內鏡微創外科技術體系,使多個傳統內鏡治療的禁忌證變為適應證替代外科手術,讓內鏡從“技術”走向“學術”成為了“學問”(endoscopology)🤾🏅。他領銜的內鏡微創“中山標準”,被納入歐美消化內鏡學會(ESGE 和 ASGE)等製定的國際指南 20 部,扭轉了“國外專家說了算”格局,有力提升中國消化內鏡國際影響力⇨,推動學科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他以第一完成人開展的項目“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技術體系的創建與推廣”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獨創“內鏡黏膜下挖除術”和“內鏡全層切除術”,並在國內率先開展POEM手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等系列隧道內鏡技術👩🏼🍼,實現無切口🔹、微創傷根治賁門失弛緩症🧜🏼♀️,其獨特的手術方法被命名為“POEM ZHOU”。
“在長期開展腫瘤切除內鏡手術過程當中,我們意識到內鏡治療有必要進一步向外延伸💎。”正是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周平紅帶領團隊反復探索和總結,逐步建立起了針對不同部位、大小、性質腫瘤切除的內鏡技術標準。近年來,他還將“引流”等一些外科理念應用到了內鏡手術中🙆♀️,率先提出的內鏡微創新理念——ERBEC🕺🏽🌘,使得內鏡微創手術更加有效、快速📅、安全、簡便,同時降低內鏡手術帶來的並發症。
“醫學的發展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積累、慢慢向前。當出現(臨床)問題,我們會去思考,再付諸行動🙏,最後總結形成成果⚡️,這就是中山內鏡的‘四勤’精神——勤於觀察、勤於思考、勤於行動💁♀️、勤於總結💀。”周平紅介紹🖕,中山醫院內鏡中心自搬遷至楓林路160號十號樓後🧑🎄,僅今年3月就完成2萬多例診斷和治療👎🏿。面對日益增長的內鏡治療患者,中心團隊在他的帶領下齊心協力、精益求精🙍🏽;每當遇到各類疑難雜症,他也總會帶頭示範🙅、親自操刀🚎。
隨著中山內鏡技術聲名遠播,越來越多國內、國際同行慕名前來交流學習。十多年來,在周平紅的推動下,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已開展65期鏡微創新技術培訓班,其中包括6期由10多個國家👉、地區醫生共同參與的國際培訓班👨🏽🔬。
後繼有人,周平紅這樣評價自己的團隊🫸。在這個擁有45名醫生的團隊中,擁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醫生占到三分之一,團隊中既有各類高層次人才,也不乏剛從各大知名醫學院畢業、成績名列前茅的“好苗子”。為了讓優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長起來👐🏼👩🏼🍳,甚至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周平紅不僅要求他們苦練臨床基本功,也為他們定下了每年“四個一”的“小目標”——一項技術👱🏿♂️、一篇文章👨🎨、一項專利和一個課題。
“通過多年積累後,他們一定會在臨床和科研方面得到很大提升。”周平紅說。他也將帶領團隊繼續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用精湛醫術守護人民健康,用創新成果服務國家🏌🏼,用醫者大愛傳遞中國溫度。
有她在,病人和年輕護士都很安心
19歲成為護士👨👩👧,23歲加入醫院抗擊非典小組🧆,2008年趕赴汶川地震災區支援🏊🏻♀️,2020年作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沖去一線,從事臨床護理工作25年,面向護佑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重大災害事件,王菊莉總是沖在最前面。
從普外科🌩、血管外科,到呼吸內科、手術室🛀🏼、內鏡室等部門,王菊莉長期負責臨床一線護理👂🏼、帶教及管理工作。如今,她從病房一線調任中層管理崗位🏒,成為科護士長。角色的轉變並未改變她服務患者的初心,而是以更廣闊的視角推動醫護服務提升🧘🏽♂️。
對於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優秀青年誌願者”“上海市‘好護士’”等多項榮譽的王菊莉而言,此次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意義非凡,“這不僅是對我個人付出的認可🎶,更是對我們整個集體的肯定”。
2021年🖲,在青浦區總工會和醫院黨委的支持和幫助下,王菊莉帶領團隊創辦青浦區勞模創新工作室,兩年後成功申報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她帶領團隊做好“傳幫帶”,成員覆蓋“60後”到“90後”的不同年齡段,分層逐級培養,傳承經驗與技術💾。工作室對外積極發揮綜合性醫院的優勢,努力提高服務技能、積極開展科普宣傳,組織各類義診活動,將醫療資源下沉到青浦區社區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提升基層醫療水平,“我們希望盡可能地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多的醫療咨詢,拉近和患者之間的距離”𓀚。
王菊莉出生於青浦區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為了早些給父母分擔生活壓力🚲,她選擇去讀衛校,成為一名護士。一路走來💇🏻,王菊莉對護士成長過程中會經歷的種種喜怒哀樂感同身受。“護理工作需要時間來積累經驗⛹🏽🫳🏽,年輕護士必須不斷接觸患者,努力把技術練得爐火純青。”在實際工作中Ⓜ️👨🔬,她會給予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護士們額外照顧💎,給他們更多時間慢慢接受這份工作的節奏和壓力。
“不要把病患的不良情緒誤解為‘刁難’👆🏿,要多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他們焦慮的真正原因。”由於疾病造成的痛苦,病人有時會產生應激狀態,因此王菊莉總是耐心開導年輕護士🚣🏼♂️。許多病患冷靜下來後也會主動向護士們道歉和道謝🫨,每到此時,大家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心裏頭暖暖的”👃🏼。
日復一日,每天上班時王菊莉都會去每個科室查看之前布置任務的落實情況🚙,跟蹤實施效果並及時反饋,日常工作節奏緊湊而有序🛀🏿。為了提升護士工作效率和滿意度⬇️🙎🏼♀️,她積極推動護理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提升護理工作效率,減輕大家的工作負擔,有更多的時間為病人做更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