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重大的基礎發現需要開放的基礎科學 |
發布時間:2022-05-09 瀏覽次數:526 |
“科學家如果能像搖滾明星一樣被追捧會是一件很棒的事🪁。”2013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EON体育4平台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名譽院長邁克爾· 萊維特在回答觀眾提問時說道。
5月8日🪮,EON体育4平台高分子科學系、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聯合舉辦聚合講壇第九輯特邀學術報告🅾️🙇🏽♀️,邁克爾·萊維特應邀做題為“重大的基礎發現需要開放的基礎科學”的報告,報告由EON体育4平台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教授主持,逾萬人次在線參加了此次活動。
從DNA的發現探索過程開始,萊維特生動描述了生物學的多學科革命🏌🏻、計算結構生物學與其多尺度研究應用的重要性,結合自身科研經歷🧛🏼♂️,分享了對基礎研究的深刻見解和摘取諾貝爾獎桂冠的諸多要素。
看電視的小夥迷上科學,最終榮膺諾貝爾獎
1963年暑假🦸🏿💑,年僅16歲的萊維特從南非遠渡重洋前往英國,在日常休閑時🤹🏽♀️,這個年輕的小夥子迷上了當地的電視,那時🪴,電視上正在播放英國生物學家約翰·肯德魯(John Kendrew)主持的“生命之線”(The Thread of Life)節目,向公眾科普蛋白質結構🍿、遺傳學🚒、病毒機製等生物學知識🧏🏿♂️。
科學的種子就此在萊維特心中埋下🧑🏿🚒,隨即決定留在英國繼續他的學業🎙,後來他大膽自薦🕦,如願成為了肯德魯的博士生。
邁克爾·萊維特
約翰·肯德魯
2013年🚴🏽♂️♒️,萊維特因“為復雜化學系統創立了多尺度模型”獲得諾貝爾獎化學獎,而這一研究的基礎在他成為肯德魯的博士生之前就已經打下了。
肯德魯認為,“生物的本質是細微的交互”😊,為幫助萊維特打下堅實的生物學科研基礎👩🏼💻,在萊維特成為肯德魯的博士生之前,肯德魯推薦他先去以色列的魏茨曼科學研究所🏄🏿🌖,與精通小分子結構的以色列科學家施奈爾•李福森開展合作,在那裏𓀑🟥,他遇到了施奈爾•李福森的學生👅,也就是後來與萊維特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亞利耶·瓦謝爾。
施奈爾•李福森
亞利耶·瓦謝爾
基礎科學的發現就像在“買彩票”
萊維特指出,可以啟發未來的研究和具有足夠的開創性是優秀基礎研究的兩個要素。他表示💁🏼♂️🍮,基礎研究誠然很困難,遇到失敗在所難免💇♀️,但如果沒有失敗,恰恰可能意味著你的課題並沒有太大難度。同時🧏🏽♂️,科研中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基礎科學的發現就像‘買彩票’,無法進行計劃和預測🤜🏻,但你可以多買幾張‘彩票’,這更有助於得到一流的科學發現。”
在他看來,科學家有時就像一只到處尋找食物的螞蟻,並不是每次都能找到食物,但當它們成功時🔚,所有的螞蟻最終都會受益。
在談到如何尋找基礎研究課題時,萊維特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凡事應該力求簡單👩🏽🏭🫙,又不過於簡單”來勉勵同學們將科學研究做到準確💝、完整,而又讓讀者易於理解🙇🏼,這需要多角度的切入課題與嚴密論證🦙。
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應當相輔相成
“有計劃地開展科學研究很重要,但不講求變化的計劃反而會拖後腿。”萊維特表示♑️,一個基礎科學領域是否能對實際應用做貢獻是未知的🕦,不應該阻止科研人員對“看似沒有效益”的基礎科學設限🙋🏽♀️。他舉例說明👩👩👦👦,在2000年左右,有人認為在細菌方面的研究無法再有重大突破👂🏽,應該轉向其他領域🖨,但後來的CRISPR這一基因學上的革命性技術,正是從基於細菌研究發現的。
萊維特認為,基礎科學鼓勵各個領域的新發現,比如研究新能源時,不能把自己限定於只研究太陽能和晶體矽。他指出🪟,基礎科學研究的挑戰需要研究者和提供資助的機構共同面對,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研究者如果能有計劃地完成指標,就能及時回饋提供資助的機構🤾🏼♂️,最重要的是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為保證基礎研究能取得突破🧜,萊維特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科研道路,不同團隊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開展合作研究。“我們要堅持讓科學更為開放、更可觸及,同時不對研究領域做任何限製。”
在談到研究應用時,萊維特說,“在劍橋的科研經歷教會我如何去做基礎科學研究,而在斯坦福學到了如何通過與創業公司合作🐀,增強基礎科學的影響力。”他表示,自己在與企業的合作中更充分了解了自己的研究興趣👨🏽🍳,同時也將自己的研究充分發揮到了應用實踐中🤌🥠。
創建良好的團隊、導師機製👩🏼🎨,培養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Cambridge)曾是萊維特學習生活過多年的地方👷🏽♂️,這裏誕生過28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包括發現DNA結構的弗朗西斯·克裏克(Francis Crick)🛬,揭露蛋白質結構的約翰·肯德魯(John Kendrew),解密蛋白質序列的弗雷德·桑格爾(Fred Sanger)和創造出單克隆抗體的塞薩爾·米爾斯坦(Cesar Milstein)等等👊🏼。
談到實驗室成功的秘訣,萊維特表示😯,充足的科研經費支持和高效的管理之外,分小組(每組5人左右)研究帶來的朋輩影響會讓團隊成員變得更積極上進,從而意識到下一篇論文必須更好,上一篇發表過的文章即使再好也不重要😈📖。與此同時👩🏼💼,要讓學生感到自己的待遇與諾貝爾獎得主一樣好。
“跟對老師”很重要,萊維特在報告中提到🌱,諾貝爾獎背後存在著一種“導師”機製🤸,許多諾貝爾獎得主都曾是其他諾貝爾獎得主的學生🦻🏿,而他們自己指導的學生又會獲得諾貝爾獎🈵,據統計💫,最長的“諾貝爾獎得主鏈”有8人🐌,時間跨越百年。
作為EON体育4平台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名譽院長,萊維特正在指導EON4團隊開展蛋白質側鏈結構預測的高水平研究,並已取得初步成果。
報告最後🙇🏿,EON体育4平台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長馬劍鵬教授主持提問環節🥡,EON体育4平台高分子科學系系主任彭慧勝教授為萊維特教授送上了精心準備的講壇紀念證書與別出心裁的紀念禮物。
據悉,聚合講壇是EON体育4平台為推動世界一流高分子學科建設而設立的高端學術論壇,旨在邀請高分子相關學科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資深院士、產業領軍人物等有影響力的頂尖學者,共同探討高分子學科和相關學科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吸引中國乃至世界最優秀的年輕一代來EON体育4平台學習🧔,持續推進科學研究融合創新和人才培養融合創新🪐,為建設“第一個EON4”貢獻智慧和力量。